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正文
【光明日报】黄泰岩、张培丽: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特征-基于2011年统计样本的分析
日期:2012-05-07
 

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特征-基于2011年统计样本的分析

2012年4月27日 11版

 

 

                                                                                                                        黄泰岩  张培丽

 

我们在CSSCI来源期刊经济学类排名进入前20名的杂志,以及有经济学的栏目的马克思主义类、管理学类、社会科学总论类和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类排名第一的杂志中选择了17本杂志作为统计样本期刊,对2011年在这些样本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不包括书评和会议报道等)共2014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11中国经济研究的10大热点问题1经济增长与发展;2资本市场3三农4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5、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6自主创新; 7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8、货币政策;9、低碳经济; 10、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排在第11-20位的热点问题分别是:11、公共经济;12、就业13、企业成长; 14、资源经济;15、房地产;16、消费;17、民营经济与家族企业;18、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19、财政体制;20、公司治理。对2003-2010年的热点排名,2011年中国经济学研究表现出如下十大特征。

 

1、 关注的热点问题趋于稳定,研究具有连续性。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和三农排位前3的热点问题与2010年相比没有发生任何位次变化,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稳定特征,显示了经济学界对这三大问题的持续追踪研究。二是前10大热点与2010年完全一致,没有新热点闯入前10名,只是个别热点的排位次序发生了变化。这既打破了以往各年前10大热点替换率为20-30%的变动规律,也终止了以往每年都有一个新热点闯入前10名,成为当年的年度符号的变动特征。三是排名第11-20位的热点替换率仅为30%,远远低于2010年的50%,更低于以往的各年份(2008年为70%2009年为60%),改变了以往较高替换率的变动特征

但是,在对以上热点问题的持续研究中,也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重复研究现象,甚至有的还回到了前几年的研究水平。有的文献在研究结论和观点没有深入的情况下,仅注重表达形式的改变,使经济学研究的创新性大打折扣。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应该在于加大经济研究对理论综述的要求。

 

2、文献紧扣热点问题研究,集中度维持高位。

 

从统计样本期刊发表的全部文献来看,虽然经济学界关注到的热点问题多达60多个,但大多数文献仍集中在排位靠前的热点问题上。集中在前3个热点上的文献数量在总文献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2.93%;集中在前10个热点上的文献数量在总文献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2.58%;集中在前20个热点上的文献数量在总文献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2.49%。这一方面表明经济学界对热点问题的集中讨论,有助于大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热点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甚至激烈的商榷,形成百家争鸣的理论繁荣格局,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提供及时的理论解释和指导,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界研究的趋同性和重复性,缺乏研究的个性和独立性,没有百花齐放的景象,从长期来看可能会不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此外,这也使中国经济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变得相当困难,不利于中青年学者的成长。

 

3、文献研究的主题明确,聚焦中国的经济转型。

 

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开启了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历史新征程,进入了体制转型叠加经济转型的“双转型”时代。从经济转型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只有“亚洲四小龙”实现成功转型,进入发达经济体。但“亚洲四小龙”对我国借鉴意义有限,一是其经济体过小;二是其发展受美国保护。我国如何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遏制下实现经济转型,进入发达国家,又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探索。中国经济学自然要对这一决定中华民族未来是否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伟大工程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推动作用。这就决定了2011年中国经济学研究围绕的主题是如何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4、经济发展热点仍稳居第一,发展还是硬道理。

 

在统计样本期刊的全部文献中,关注经济发展问题的文献数量高达165篇,占全部文献的8.19%,体现了发展仍是我国现阶段的最强音。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最初的第4位到第3位,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2008年站到第1位,之后几年持续稳居在第1位。这是因为,从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我国仍是发展中的大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当下我国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学者需要攻克的重大课题。从理论的自主创新来看,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的成功经验,以及创造的“中国奇迹”,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现实土壤,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检验已有的理论和创造新的理论就成为中国经济学者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构建新理论最可能的领域当属经济发展理论,或者说,中国经济学就是现代发展经济学。

 

5、收入分配研究持续升温,关注度再创历史新高。

 

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拉动为主转变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直接刺激消费,而在于深层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没有提升居民的收入信心和改变居民的收入预期。中国人民银行20114个季度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4个季度分别为54.5%52.1%50.3%50.9%;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分别为:55.4%55.3%54.3%55.3%。两大指数的下降和低位运行态势,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没有出台的直接反映。因此,学界对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的持续高度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在2003-2008年的热点排名中,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最高排在第10位,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上升到第6位和第5位,2011年再上升到第4位。

 

6、自主创新地位凸显,位次明显前移。

 

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要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升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低,在国际产业链价值分配中我国企业获取的利润非常微薄。以苹果公司的ipad为例,中国组装工人仅仅能够获得全部售价的3.4%。二是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三是国家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技术的竞争,技不如人,必然受制于人。因此,经济学界对自主创新的研究,2006年首次进入热点排名前10位,2006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第8位,2011年再上升到第6位。

 

7、资源经济跳入研究视野,位次大幅跨越挺进前20

 

2005年开始,资源经济问题进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当年排在第43位。2009年上升到第25位,2010年又退回到第35位,2011年一跃进入前20名,排在第14位。资源经济位次的大幅上升,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与现实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巨大矛盾的理论反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认为,中国完全有潜力再实现20-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但必须解决能源匮乏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沃尔夫同样认为,中国有潜力将过去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再延续20年,但必须确保资源能以合理价格的供应。资源的确已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在我国人均GDP仅有5000美元左右的情况下,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7%左右,首次超过美国;铁矿石对外依赖度也已超过50%。从水资源来看,假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到2030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到70立方米以下的目标得以实现,按照年均7%的经济增长速度,2030年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0780亿立方米,较国务院提出的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的红线,存在3000多亿立方米的缺口。在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我国的能耗水平却依然较高,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性世纪难题。解决这一难题,是对中国学者的巨大智力考验。

 

8、就业是第一民生,位次再回历史高位。

 

随着产业的升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就业弹性下降,出现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现象。同时,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存。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种种怪象,亟待中国经济学者做出理论的解释和设计出可行的政策,甚至需要依据中国的发展经验修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创新出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并指导中国的实践。因此,自2004年以来,就业的位次基本保持在第20位左右,其中2004年、2007年和2009年位次最高,分别是第131213位。2010年降至第18位,2011年再次回升至第12位。

 

9、房地产调控影响深远,引起学界高度重视。

 

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但目前安居却成为我国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是大多数居民面临的难题,中国人民银行20114个季度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认为房价高,难以承受的比例分别是74.4%74.3%75.6%72.9% 。加之2011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对我国经济增长、金融稳定、房地产价格、地方财政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经济学界对房地产问题的研究必然升温。2005年以来,房地产问题排名的最高位次为2008年的第24位,2009年降至第40位,2010年回升到27位,2011年迅速上升到第15位。

 

10、金融安全问题日益重要,首次进入热点前20

 

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金融安全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金融日益深化的国际环境中,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蔓延速度更快,传染性更强,国际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加明显,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格局重构,东欧国家的经济危机,以及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都是对此最好的注解。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改革金融制度,完善金融体系,增强自身免疫力,构筑强有力的防火墙。二是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经营面临极大困难和挑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20119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45%的小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没有利润或小幅亏损,3.29%的小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可能大幅亏损或歇业。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不仅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且使民间借贷乱象浮出水面,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受到重大挑战。因此,经济学界对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的研究自2005年以来基本都排在30位以外,只有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下排位上升到第26位,2010年又下降到38位,2011年则强势跃升至第18位。

 

 

(作者:黄泰岩:辽宁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培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邮箱 :minyingqiyeruc@126.com
电话 / 传真010-82509079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